作为一家从NGO转型过来的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是中和农信与生俱来的基因。中和农信遵循并倡导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双重底线管理原则,始终坚持企业的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并重,并将社会绩效管理提到公司战略的高度,致力于将中和农信建设成一家对社会有益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 。中和农信的社会绩效管理工作遵循国际普适性做法,紧紧围绕社会绩效治理、金融普惠、客户保护、人力资源和社会改善五个纬度展开,将社会绩效的理念贯穿于公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由社会绩效理事会和社会绩效工作委员会负责公司的社会绩效战略制定及日常管理工作的执行,定期公布社会绩效管理报告及对外各项数据,做到公开透明。并确保社会绩效理念贯穿于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
一方面不断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业务覆盖全国20个省的10万多个村庄,累计超过700万农民百姓从中受益。 一方面继续进行自身能力建立,提供的服务产品也逐步从小额信贷扩展到小额保险、农资电商、农品直采……实现了从单一信贷服务到多元化综合服务的转型。
结合国际先进的客户保护评估体系,时刻关注客户对公司提供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及时出台各项政策,防止客户过度负责,保护客户隐私,确保客户信息安全,提供多种投诉渠道,同时加强员工内部宣传,提升员工的客户保护意识和水平,促使员工与客户共同成长。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工作环境,全方位的福利保障制度,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及明确的晋升渠道,为员工提供了公平、广阔的成长空间,是挖掘自我潜力,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平台。
中和农信一直遵循客户陪伴式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绩效活动,为项目区客户以及百姓提供健康知识、农技培训、金融教育、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赋能服务,涵养客户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助力他们走上良性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出现一些发展类项目,开始推广补贴性的小额信贷,但鲜有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初,现代小额信贷诞生了。一些实验项目向贫困妇女提供小额信贷开展微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先驱者包括孟加拉乡村银行、拉美的行动国际和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银行。2006年,尤努斯教授荣获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他本人也被大家誉为“小额信贷之父”、“穷人银行家”。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国际上一些机构开始实施小额信贷项目,主要是各类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创造了100多种不同的信贷模式。
20世纪80年代,全球小额信贷项目在不断改进创新,掀起了小额信贷的高潮。但由捐赠者支持、目标定位为扶贫的信贷模式不断受到批评,强调逐步扩大服务规模,并把注意力转向财务上的自立和持续发展以及减少对捐助者的依赖。从而形成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两大阵营。
20世纪90年代初,“小额信贷”开始被“微型金融”所取代,即不只是贷款,还提供储蓄、保险和汇款结算等服务。
1995年6月,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成立,推动了世界小额信贷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推动了小额信贷走向国际化、规范化。原来一些在“扶贫协商小组”工作过的专家,还组建了咨询公司,参与小额信贷事业(如IPC公司)。
现在,传统小额信贷和较大规模的金融体系的边界开始模糊,一些国家,一些商业机构也正在进行小额信贷经营。人们越来越强调应建立为穷人服务的完整或普惠型金融体系。
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小额信贷(Microcredit)是专门为那些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服务的低收入人群设计的贷款产品,其目的是为低收入人群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使其走向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善生计、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
根据国际小额信贷信息交流平台(MIX-Microfin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的定义,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不超过当地人均国民收入的2.5倍。“小额信贷”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贷款额度、运行规范的专有名词,不符合这些特征的不属于小额信贷。
国际上的小额信贷强调的是公益性的瞄准与商业性运营相结合,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追求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增强经济与社会包容性的重要手段。小额信贷与其他金融服务不同的是,它不仅要追求能经受住市场竞争考验的可持续的财务目标,又要追求服务于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目标。
随着小额信贷业务拓展,微型金融(Microfinance)的概念慢慢出现,指专门针对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型企业提供的小额金融服务,不仅包括小额信贷,还包括小额储蓄、汇款和小额保险等。在微型金融的概念最早引入中国时,有关学者将其译为小额信贷,这实际上是一种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译法。在中国,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的概念及实践并未严格区分,通常都使用小额信贷这一说法。与小额信贷相近的概念还有小额贷款,但小额贷款不强调针对低端客户,仅指提供额度较小的贷款服务。